張水發(1919-2007)
張水發(1919 -2007 ),又名張明,連城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政治指導員、大隊組織干事,八路軍總政治部鋤奸部干事,軍委辦公廳政治處干事、通信科科長、通信處主任,軍委總參謀部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軍委一局副政治委員,作戰局副局長兼作戰部辦公室主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師長,軍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辦公室主任,高等軍事學院戰略教研室副主任,昆明軍區副參謀長、軍區司令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并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4年晉升為少將。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張水發盡心培養抗日英才
1937年3月,中央作出《關于張國燾錯誤的決定》以后,由于紅四方面軍的主要干部都在抗大學習,因此抗大便成了批判張國燾分裂主義的中心。抗大提出了諸如“懋功會師后南下正確還是北上正確”“西路軍為什么遭到嚴重失敗”等問題供學員討論。張國燾領導紅四方面軍達6年之久,在紅四方面軍中有很大的影響。紅四方面軍中的一些指揮員對開展批評張國燾的斗爭有抵觸情緒,特別是對把張國燾的錯誤與紅四方面軍不加區別的做法感到不滿。而這種情緒蔓延開來后,又沒有得到及時引導,終于引發了事端。
事態發展到后來,許世友等人計劃偷偷帶兵回大別山打游擊,未遂。毛澤東以寬闊的胸懷和恢弘的氣度冷靜地處理了這件事,還要求抗大做好四方面軍學員的工作,規定:“只批張國燾的錯誤,不能批對張國燾路線本來就不應負責的四方面軍的干部,更不能去批戰士。”抗大學潮很快平息了下來。
抗大畢業后,張水發被留任五大隊二隊學員隊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照
在張水發留任期間,學員大批涌來,學員的住宿和教室成了問題。為了解決學員校舍擁擠問題,10月下旬,副校長羅瑞卿帶領張水發等1000多名教職學員自己動手,奮戰十幾天,挖建了100多孔新窯洞。抗大舉行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禮時,黨中央特地送來毛主席手書的“我們的偉大事業”橫匾以示祝賀。毛主席還在給抗大師生的一封信中寫道:“這將給我們一個證明:在共產黨與紅軍面前,一切所謂普通困難是不存在的,最嚴重的困難也能克服,紅軍在世界上是無敵的。”
抗大第四期的學員來源不同,少部分是紅軍干部,大部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因此,張水發等抗大同志在教學上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知識青年隊的教學分兩個階段,即預科和本科。預科階段軍事課重于政治課,轉入本科階段則政治課重于軍事課。政治課開設了政治經濟學、哲學、三民主義與日本問題研究等課程。軍事課開設了步兵戰術、游擊戰術、筑城學、射擊等課程。
學員來源廣,文化層次高低不同。張水發作為五大隊二隊學員隊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把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方針政策,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張水發把在抗大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對學員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理論教育以及黨性教育,盡力把學員培養成為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馬克思主義者。
1939年,張水發到軍委華北戰地考察團,任該團青年工作隊隊長。在陜北考察一年多,1940年回延安,后進入八路軍軍政學院和陜北公學學習。其后,調總政治部鋤奸部當偵查干事。不久,任軍委辦公廳政治處干事、通訊保衛科科長、通訊處主任。1945年,張水發調總參謀部任總參謀長葉劍英秘書,負責外事工作。
主管單位:連城縣委宣傳部
主辦:連城縣融媒體中心
未成年專用投訴舉報熱線:0597-8923633
涉企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597-89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