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
《中國改革報》3版整版刊發文章以《從“荒山赤水”到“興水利民”——福建龍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實踐觀察》
報道了龍巖以全鏈條改革思維推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其中提到
連城永豐水庫、福地水庫建設
有效保障群眾用水需求
全文報道如下 ↓↓↓ 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列為重點工作時,回望千里之外的福建省龍巖市,正以一組震撼的數字坐標彰顯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紅土地上的生動實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連續5年居福建省首位,水土保持率攀升至94.38%,森林覆蓋率逼近80%大關。數據躍升的背后,是龍巖“治水”“護水”的艱辛探索以及“管水”“興水”的智慧突破。 當滿目蒼翠的生態茶園替代了赤色荒丘,當清澈的自來水終結了祖輩翻山挑水的歷史,當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在閩西落地,真金白銀流入治理者口袋——龍巖水利改革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破解了生態治理的深層次矛盾。這場發軔于紅土地上的變革,正以“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價值轉化”的三角閉環,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寫下鮮活注腳,其改革的深層邏輯,在于構建了一套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改革“方法論”。 系統治水:“長汀經驗”迭代升級的生態富民實踐 在龍巖市長汀縣,曾有一片“火焰山”觸目驚心——赤紅的山體寸草不生,溝壑縱橫間,水土流失嚴重。當地老人回憶,風一吹,沙塵漫天,莊稼種下去沒幾天,就被沙土掩埋,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如今,這里卻是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松林,生態茶園茶香四溢,“窮山惡水”已然蝶變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長汀,這座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上演了一場震撼人心的綠色嬗變。 長汀的綠色巨變,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關心、指導和推動,五次調研、九次重要指示批示,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指明了方向;也離不開長汀人民數十年如一日的接續奮斗,他們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與百萬畝荒山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經過長期努力,長汀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底的31.5%降至2024年底的6.31%,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達79.55%,森林蓄積量提高到1779萬立方米,維管束植物從20世紀80年代的110種增加到現在的341種,鳥類從100種恢復到321種,生物多樣性得到快速恢復,縣域社會經濟持續增長,實現了從全國水土流失重災區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歷史性跨越。目前,福建省28家單位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單”,龍巖市占6個——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長汀、永定、上杭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上杭紫金礦業獲評“生產建設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長汀縣羅地河生態清潔小流域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長汀縣三洲鎮 戴宇賡 攝 在治理過程中,長汀也探索出一套適合自身實際的“長汀經驗”:堅持久久為功,一任接著一任干;堅持尊重自然,推動科學化治理;堅持綠色發展,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健全和完善機制;堅持群眾主體,調動各方積極性。這一經驗不僅在全國范圍推廣,還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作為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展示,“長汀經驗”走向了世界。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實踐,深刻揭示了生態治理與制度創新的辯證關系。其內在改革邏輯在于構建了‘黨政引領—科技賦能—市場驅動—群眾參與’的多元共治體系。”龍巖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熊瑞春說,“在治理主體上,通過生態補償機制重構利益分配格局,讓農民從‘旁觀者’變為‘治理者’,形成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的良性互動。” 行走在河田鎮露湖村,鄉村草木繁茂,山間綠水長流。“羅地河小流域治理已被水利部評為生態清潔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露湖村村支書羅群英介紹,以羅地河小流域為主線,河田鎮露湖、伯湖、羅地、南塘、窯下5個村為重點的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全長約10公里,展示著數十年來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綠起來”的長汀,更要“富起來”。長汀將水土流失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推進汀州植物園、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國土綠化試點示范市、省林下經濟重點縣等項目,打造成生態文明現場教學點、鄉村旅游增收點、鄉村振興示范點。全面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林下經濟蓬勃發展,生態旅游紅紅火火,特色現代農業產值不斷增長,百姓“腰包越來越鼓”,真正享受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紅利”。數據顯示,龍巖市實現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081萬畝、產值達262億元,帶動19.1萬戶農戶參與,特色現代農業實現產值1180億元。如今的長汀,正全力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升級版,讓這片土地更加山清水秀、民富縣強。 “長汀經驗”實踐昭示出生態治理必須打破“就水治水”的線性思維,通過制度創新激活各類要素,只有形成“治理—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環,才能讓治理產生強大的內生動力,從“要我治”真正變為“我要治”,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全域護水:河湖長制引領的流域綜合治理新格局 清晨,薄霧還未散盡,龍巖市新羅區鐵山鎮的鎮級河湖長陳超早已踏上巡河之路。他負責的河段是九龍江北溪的支流,這條河流蜿蜒穿過村莊與田野,曾因水土流失飽受“創傷”,河水渾濁,河道淤積。如今在河湖長制的推動下,正悄然發生著改變。 陳超沿著河岸仔細巡查,目光不放過任何一處角落,從水質狀況、河岸垃圾堆積,到是否存在非法排污口,他都一一記錄。“以前這條河可不像現在這樣,一下雨泥沙俱下,河里全是黃泥水。”陳超說,“現在我們每天都來巡查,發現問題馬上處理,大家都能看到河水在慢慢變清。”他手中的河長制App,實時記錄著巡查軌跡與問題反饋,成為守護河流的有力“武器”。 連城縣福地水廠 (龍巖市水利局供圖) 龍巖地處福建西部,閩江、九龍江、汀江三大水系縱橫交錯,全市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4條,其中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條。特殊的地質地貌與過往過度開發,造成水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為扭轉這一局面,龍巖市將河湖長制作為重要抓手,全面打響水環境提升整治攻堅戰。 龍巖深知“護水”非一時之功,需構建穩固的防御屏障。于是,此番改革著力于機制創新與科技賦能。在機制建設上,龍巖市構建起嚴密的責任網絡。從市級到村級,設立各級河湖長2717名,明確“市級河長一季一巡查,縣級河長一月一巡查,鄉級河長一周一巡查,村級河長每日一巡查”制度,層層壓實責任,共同守護閩西一方秀水。出臺《龍巖市實施河長制條例》《龍巖市汀江保護條例》等法規,為河湖治理提供堅實法律支撐,讓河湖管理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治理行動中,龍巖市多管齊下。一方面,聚焦源頭治理。龍巖市水利局緊盯汀江、九龍江、閩江三大流域水生態、水環境治理,持續實施安全生態水系項目92個、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116個。實施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項目26個。另一方面,狠抓水污染防治。積極開展“四項治理”,即水環境治理專項攻堅、小電站整治攻堅、人為水土流失問題整治攻堅,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行動。 與此同時,龍巖市河湖管護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探索“天上看、地下查、網上管”模式,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等技術,全面開展“四亂圖斑、涉河違建”等排查整治工作。同時,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實現“復核、整改、銷號”閉環式管理。截至目前,排查河湖“四亂”問題圖斑287個,已整改282個,整改率98%。今年上半年,龍巖全市76個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Ⅰ-Ⅱ類優質水質比例為82.9%,較2024年同期提升3.9個百分點,其中16個國控斷面Ⅰ-Ⅱ類優質水質比例為87.5%。 龍巖這套“制度+科技+工程”的護水“組合拳”,將河長制從“有名”推向“有實”,實現了從被動應急向主動防御、從末端處置向源頭管控的深刻轉變,筑牢了碧水長流的生態防線。曾經因水土流失而衰敗的鄉村,如今憑借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起生態旅游、特色農業等綠色產業,走上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 智慧管水:城鄉一體化供水體系的現代化探索 在武平縣云礤村,村民林大娘的生活因“一滴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為了挑水,她要翻越三座山,如今輕輕擰開智能水表,手機上實時顯示著用水量、水質指標和繳費信息,成千上萬的村民和她一樣,喝上了“和城里一樣”的自來水。這看似平常的改變,是龍巖民生水利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更是一場關乎千家萬戶的供水變革。 龍巖曾飽受飲水之困,此前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期,部分鄉鎮村民便要挑起扁擔,掛上空桶,四處尋水,“水荒”如巨石梗在心頭。為破解缺水鄉鎮的“用水困局”,龍巖水利系統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以穩中求進為工作基調,以“三提三效”為工作要求,以“殫精抓項目,竭慮創品牌”為工作主題,以“一網二水三提升”為工作重點,創“碧水先鋒福萬家”工作品牌。已開工建設連城永豐、武平百把寨、上杭烏石、漳平后盂等中型水庫7座、小型水庫8座,預計可新增庫容1.2億立方米。其中,連城福地水庫建成后日供水規模5萬噸,可有效保障城區及周邊鄉鎮13萬人用水需求。今年上半年,新建擴建規模水廠18座,新建改建管網3900余公里,覆蓋行政村(部分含自然村)1059個,覆蓋人口210萬余人,實際受益173萬余人。全市計劃建設單村供水工程545處,建成157處,占比28.8%。 城鄉供水一體化,“建”是基礎,“管”是關鍵,秉持“一分建九分管”的理念,龍巖市水利局在推進城鄉供水健康發展的規范管理上狠下功夫。一方面,加強質量與安全監管。今年上半年,對全市水利設施進行風險隱患排查,共檢查項目401個,發現隱患408個,全部落實整改。推行水庫運行管理“一庫一碼”,完善小型水庫監測預警系統,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守護河湖生態。全市主要河流國省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達98.7%,常態化開展河湖“四亂”排查整治,今年已整改問題1130處。同時,全力推進水土流失治理,今年上半年完成治理34.22萬畝,占年度任務的99.91%。 “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是做好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水利部門主動作為、規范管理,確保長效可持續,努力將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成為全省的優質工程、示范工程,做到安全飲水不落一村、不落一戶、不落一人。”龍巖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萬娣說。 改革進程持續提速。在創新管理體制方面,龍巖市打破城鄉供水二元結構,縣域化統管與專業化管護雙措并舉,方便并保障城鄉居民用水。以縣級水務公司為主體,簽訂四方委托管理協議,形成“建管一體、全域覆蓋”體制,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1.3%,實現24小時供水入戶,超全國1.3個百分點。同時,劃分管護區域,構建“縣級公司+區域隊伍+村級管水員”體系,建立20支區域隊伍、2200名村級管水員,全市規模化水廠供水保證率達97%以上,農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證率基本達到95%以上。 “一滴水”,映照民生冷暖。縱觀龍巖市一系列“管水”改革舉措,始終緊扣“讓人民喝好水”這一核心理念,勇破城鄉供水二元結構藩籬,以“建管一體、全域覆蓋”為藍圖,建立“統管”與“專護”雙輪驅動,打響城鄉供水一體化攻堅戰,讓城鄉居民真正共飲“一管幸福水”,實現了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歷史性跨越。 創新興水:生態資源資本化的共同富裕路徑 ? 綠水青山的價值,如何量化變現?龍巖的改革,在“興水”篇章給出了開創性答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國水土流失持續呈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的良好態勢。龍巖市勇立潮頭,把拓展提升“長汀經驗”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取得一系列開創性成果。 福建省首單跨區域水權交易簽約儀式現場 (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3年12月,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花落龍巖長汀,“老典型”再出新經驗。2024年4月,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跨省(與廣東省)交易在長汀成功簽約,龍巖再一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探索南方地區水土保持提質增效新途徑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水土保持碳匯價值首次以“真金白銀”的方式得以量化體現,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水土流失治理帶來的家園巨變,更加深刻認識到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的意義。截至目前,長汀羅地河小流域共交易水土保持項目碳匯11萬噸、總價值198萬元。該水土保持項目碳匯核算和交易成功經驗在全國15個省(自治區)推廣,為發展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福建方案”。 從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到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的成功實踐,龍巖市在水利高質量發展征途上,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龍巖創新構建水權管理‘鐵三角’,建立確權機制,配套建設全省首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水權交易模塊,集成在線交易、風險預警等功能,目前已促成45單水權流轉。”龍巖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章靜說,“2023年2月,紫金銅業與時代思康的100萬立方米水權交易,實現福建省水權交易‘零的突破’;2024年8月,新羅—永定區域水權交易再創福建省單筆最大水量交易紀錄。通過創新‘競價+協議’雙軌制,發展跨區域、跨行業等多元交易模式,龍巖交易水量占全省總水量53%,其經驗入選水利部辦公廳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水權交易的破冰,不僅激活水市場“一池春水”,更掀起了一場以“水”為媒的綠色發展浪潮。龍巖在福建省首創“水票制”改革,發放水票69張,盤活2億立方米閑置水資源;創新推廣“節水貸”“水權質押”“水票貸”等金融工具,撬動社會資本5000余萬元;編制水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布局87個重點項目推動三產融合。這套“組合拳”使水資源溢價率不斷上升,切實推動生態資源向經濟價值有效轉化。 至此,在閩西紅土地上,龍巖的大膽探索在全國首次讓“固土增綠”的生態努力以“真金白銀”回饋治理者,打開了“綠碳”市場化的閘門,并通過構建“確權—交易—轉化”三級躍升機制,實現了“水資源”向“水資產”的華麗轉身,在全省率先走通水資源變資產的全鏈條改革路徑,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龍巖樣板”。 改革啟示: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龍巖樣本”解析 片片林草滿溝壑,座座高山披綠裝。一份份沉甸甸的綠色答卷背后是龍巖治水“四部曲”的深層改革邏輯。 龍巖市始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推動治理體系重構、防御機制再造、民生福祉升級、價值轉化躍升。它超越了就水治水的線性思維,將生態治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實現了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的多贏格局。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和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詮釋,彰顯了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激活內生動力、創造綜合效益的強大生命力。 站在全國視角審視,龍巖的探索實踐深刻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規律:通過《龍巖市長汀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將治理責任轉化為法律約束,借助碳匯交易讓生態價值實現市場流通,依托數字技術重構治理效能,最終以民生獲得感檢驗改革成色。這種“立法固本—市場活水—科技強基—民生驗效”的閉環,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動演繹,其“立法保障+市場驅動+科技支撐”的治理模式,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立法提供了地方經驗。 20年治水圖強,3年攻堅突破。面向“十五五”,龍巖正積極探索建立跨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閩粵贛原中央蘇區生態協同發展。隨著閩粵贛跨省生態補償國家試點的推進,這座改革“試驗田”的經驗正在從“治理鏈—價值鏈—共富鏈”的三維坐標中,重構生態治理轉換邏輯。這樣的轉換機制不僅破解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難題,更在制度供給、數字變革、城鄉協同等領域形成突破性成果,深度契合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低碳發展國家戰略,為全國水利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龍巖解法”。 “龍巖水利改革始終把握三對關系:‘破’與‘立’的關系,打破‘九龍治水’痼疾,建立四級河長責任鏈;?‘量’與‘質’的關系,不僅追求治理面積,更看重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成效;?‘城’與‘鄉’的關系?,以城鄉供水一體化打破資源分配壁壘。”熊瑞春說,接下去,龍巖將持續推動水土生態全鏈條綜合改革,為全國水利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實踐樣本。
主管單位:連城縣委宣傳部
主辦:連城縣融媒體中心
未成年專用投訴舉報熱線:0597-8923633
涉企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597-89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