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綿延的龍巖市連城縣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福建典型的山區縣。近年來,連城致力于做好“一根地瓜”的文章,推動傳統手工地瓜干家庭作坊向地瓜制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化發展轉變,先后獲評“中國紅心地瓜干之鄉”“世界地瓜之都”。目前,連城從事地瓜產業人員超10萬人,地瓜全產業鏈產值達174億元。小小地瓜何以做成百億大產業?近日,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共連城縣委書記蔡東陽。
蔡東陽(左一)在龍巖市連城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調研推進“共富薯園”建設。
《海峽通訊》記者:小小地瓜,價值連城。在連城人的心中,地瓜有著不同尋常的分量。連城如何將地瓜打造成為富民富縣的一大產業?
蔡東陽:連城縣位于武夷山脈南段東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富硒,種植地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連城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農業優勢,深入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持續推進地瓜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一根地瓜富半縣”的目標。2024年,連城全縣地瓜制品全產業鏈產值達174億元,地瓜休閑食品占全國市場份額80%以上,帶動了10萬余名從業人員(約占全縣常住人口的40%)增收致富;2025年,以地瓜制品加工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園成為福建全省唯一獲批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同時入選中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名單。
昔日,地瓜加工企業零散分布于連城縣各鄉(鎮),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將加工廢水露天貯存在污水收集池,經暴曬厭氧發酵后會散發臭味。為破解“散亂污”困局,推動地瓜產業綠色集約發展,連城縣狠抓環保提升,出臺專項工作方案,大力整治地瓜加工企業廢水、廢氣等污染問題,依法取締關閉存在污染問題的鄉鎮小作坊,有效解決污染頑疾,重塑產業發展秩序。
在此過程中,連城縣堅持以機械化、產業化、園區化為指引,推動傳統粗放模式向現代園區化生產轉型,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優質高效”的原則,于2017年起規劃建設現代甘薯產業園。園區同步配套電子商務、展示展銷、檢驗檢測、冷鏈物流、集中供熱、廢水處理、人才公寓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并提供標準化廠房租用、出售等服務,切實滿足企業發展所需,進一步鼓勵引導地瓜食品加工及其配套企業向園區集聚,實現產業鏈集群發展。
截至2025年,全縣共有54家地瓜制品加工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9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5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家,富硒薯類休閑食品產業集群被評為福建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連城地瓜產業逐漸走出了一條由家庭式小作坊邁向現代化工廠的產業化升級道路。
《海峽通訊》記者:擴大種植規模是做大地瓜產業的第一步。請您談談促進地瓜穩產增產及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的做法和經驗。
蔡東陽:連城縣堅持“良種育好瓜”理念,依托國家甘薯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品種試驗基地、地瓜種質資源圃、馴化中心及種(薯)苗擴繁基地,積極探索良種繁育新路徑,引進、篩選、試驗、示范適合本地種植的傳統地瓜干加工、油炸片加工、紫薯加工、淀粉加工、鮮食、菜用等6大類型59個優良品種,實現良種覆蓋率達98.6%,病毒病發率降低10%~15%,畝均增產10%~15%。瞄準市場需求,精準選育廣受追捧的“黃金種苗”,在保障本縣地瓜種植的同時,將優質種苗供應延伸至全國16個省級原料基地,實現了地瓜產業從源頭開始的“鏈上增值”。
為促進地瓜穩產增產,連城縣多措并舉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推行“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因地制宜推出“紅薯貸”“郵儲貸”等特色金融產品,為農戶提供有力信貸資金支持。同時,全域推廣機械化新機具使用及綠色防控、測土配方和輕簡化栽培等技術,創新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民”和“稻薯輪作”“煙薯輪作”模式,引導農民有效利用荒地、旱地擴大全縣地瓜種植面積。目前,全縣已建成15個300畝以上的差異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地瓜種植示范基地,實現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畝產最高可達6000公斤。
《海峽通訊》記者:科技創新為產業創新提供動力和引擎。如今,連城地瓜加工的技術“護城河”更深更寬,是否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有關?
蔡東陽:過去,連城地瓜產業主要集中于休閑零食生產,但這類產品品類少、體量有限,難以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為突破這一發展瓶頸,連城縣積極轉變思路,著力構建地瓜全產業鏈生態。強化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全省唯一一所甘薯產業研究院,參與制定國家農業行業標準《甘薯干》、福建省地方標準《連城地瓜干系列產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創建國家級、省級技術研發中心3個,持續推動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模式創新,成功申報專利技術86項,精深加工能力顯著提升,地瓜加工的技術“護城河”更深更寬,連城地瓜之鄉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依托技術支撐,連城縣堅持縱向深耕食品賽道,以市場為導向,持續開發新品類,布局新產品矩陣,形成紅心和紫心兩大特色品系,分為休閑食品、主糧食品、寵物食品、功能性食品、預制菜等10大系列160多個品種。在縱向拓展的同時,橫向資源利用也取得新突破,包括:大力加強地瓜藤、地瓜皮、地瓜廢水廢氣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發;“邊角料”也有了新去處,每年產生的地瓜藤有90%用于覆土增肥、10%用于制作動物飼料;廢水廢氣等也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資源化利用,逐步構建起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模式,有效促進資源高效利用與綠色發展,真正實現一根地瓜的“吃干榨凈”。
《海峽通訊》記者:物流和銷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連城在這方面有何優勢?下一步將如何持續做大地瓜產業?
蔡東陽:連城縣是中國電商示范百佳縣之一、福建省電商惠民第一縣。自2017年以來,連城縣高標準搭建農產品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成蓮冠電商物流園和直播(跨境)電商生態園,共孵化以地瓜為主銷產品的網店超5000個、網紅品牌6個。伴隨電商經濟爆發式增長,連城地瓜系列產品乘著電商經濟的東風,遠銷全國600多個城市,并出口東南亞、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如今,連城紅心地瓜干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獲評“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品牌”和“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品牌價值的提升也間接帶動了農文旅融合發展。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消費全鏈條,連城縣探索“地瓜+旅游”“地瓜+康養”“地瓜+美食”等“地瓜+”融合發展機制,通過串聯冠豸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文旅資源,將地瓜元素融入城市肌理,打造地瓜主題公園、地瓜部落、地瓜小鎮等文旅新地標,設立薯工坊等線下特產營銷體驗點,形成“以薯促旅、以旅興薯”新格局。
下一步,連城縣將致力打造千億級地瓜產業集群,依托國家甘薯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品種試驗基地和南方最大全年不間斷種(薯)苗擴繁基地,開展產業共性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品向保健品、化妝品、藥品等高附加值品類延伸。聚焦提標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全國一流的甘薯全鏈融合示范區、全國最大的甘薯制品交易中心,促進地瓜產業鏈從“機械化、產業化、園區化”1.0版本向“數字化、智能化、品牌化、健康化”2.0版本轉變,完善聯農帶農促共富機制,打造“共富薯園”,帶動54家鏈上地瓜加工企業集群化發展,力爭到2027年底,全縣新增就業5000人以上,薯農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萬元。